佛法传播--57365-08-9-走进佛学宝库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首页        梵音研究        经典下载        每日静思语        弘法照片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脉传承 > 天台宗 > 正文  

天台宗 简介

时间:2012-02-09 20:24来源: 佛法传播责任编辑: admin点击:
字体:最大 最小 颜色: 绿

天台宗:
释迦牟尼佛
摩诃迦叶尊者(西天一祖)
阿难尊者(西天二祖)
商那和修尊者(西天三祖)
优波鞠多尊者(西天四祖)
提多迦尊者(西天五祖)
弥遮迦尊者(西天六祖)
婆须蜜尊者(西天七祖)
佛陀难提尊者(西天八祖)
伏驮蜜多尊者(西天九祖)
胁尊者(西天十祖)
富那夜奢尊者(西天十一祖)
马鸣尊者(西天十二祖)
迦毗摩罗尊者(西天十三祖)
龙树菩萨(西天十四祖)(天台宗祖师)
北齐慧文(天台宗二祖)
南岳慧思(天台宗三祖)
天台智顗(天台宗四祖)
章安灌顶(天台宗五祖)
法华智威(天台宗六祖)
天宫慧威(天台宗七祖)
左溪玄朗(天台宗八祖)
荆溪湛然(天台宗九祖)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祖,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Gotama;梵文:SiddhārthaGautama),意为“一切义成就者”,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是释迦族人,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jiāmóu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Sakya),释迦牟尼所属的部族。位于古印度东部,接近今天尼泊尔地方的一个小部落。都城设于迦毗罗卫城,隶属于拘萨罗(Kosala),以太阳为崇拜对象。释迦族保留原始宗教的占卜仪式,本族以各种石头制作成护身符。可以祈福化解凶煞。
    释迦族自称为印度甘蔗王(巴利文okkāka)族的后裔,与《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同出一系,属刹帝利种,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
    但是因为释迦族所处偏远,僻处婆罗门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达的时间很晚,被认为是未开化地区,所以是当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种。
    释迦族是依附于拘萨罗的一个城邦,地位不高。后为流离王所灭。
    释迦族早期修行者互相传送或者传抄“佛陀”涅槃前的言论,后来随流离王所灭后大部分真言都丢失,现今仅存一些会所存有部分“真言”如桔梗会所等。最著名的是佛开示:即使你没有财富,也可以给人七种布施!」
    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三藏典籍中,多有关于释迦牟尼佛生平历史的记载,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到成年时,娶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有一子名罗睺罗。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摩诃迦叶尊者(西天一祖)
    摩诃迦叶尊者(“叶”字音“摄”),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又叫大龟氏。大龟民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时,看见有只大龟驮着一个图,所以就以此为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为禅宗第一代祖师。「头陀」是译音,意为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阿罗汉果。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摩诃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加入事火沙门的团体,成为领导者。后来于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佛陀,成为释迦佛的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大迦叶也曾经自言,即使佛陀没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为辟支佛。
    佛陀入灭后,成为佛教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成为弘法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佛出世,方行涅槃。而迦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著行之第一人,被称为“头陀第一”;又因至今传诵不绝的公案《拈花微笑》,被中国禅宗尊为始祖。
    在汉传佛教中,大迦叶与阿难陀往往会被雕塑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随侍释迦牟尼佛,并与佛陀一同接受供养。而在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佛身边则雕塑目犍连与舍利弗较多。

阿难尊者(西天二祖)
    阿难尊者,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的弟弟。他非常虔诚地追随佛陀。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时,十九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阿难的不寻常处在于他一生没有敌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熏陶才让他变得优秀,于是十分谦逊诚恳。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开的称赞,在僧团内身处高位,天天和大众激烈地辩论不同的问题,也没有招致别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佛陀在涅磐前还特意称赞他的无私和仁慈。
    阿难还被称做“多闻第一”,因为他一直伴随佛陀的讲经说法,能够把佛的一言一语都谨记无误,参加了很多佛陀对不同听众的演讲。在许多记载的对话中,他作为和佛陀的对话者。比如《楞严经》。在佛陀灭后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结集集会上,他出色的记忆力让他背诵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讲。那些记录下来的文稿就被整理成为佛经,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等,对于佛法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经中出现“如是我闻”,“我”即是指阿难。
    佛陀入灭后,阿难非常伤心,独自修行。但他非常长寿,在摩诃迦叶(Mahā-kā?yapa)入灭后,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传说阿难的入灭,还使摩揭陀与毗舍离国修好,不再战争。
    在禅宗中,阿难被尊为印度第二祖。因为大迦叶逝世后,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在后来的佛祖雕塑旁常见到侍立的协持就是他。
    三乘共同认定阿难是声闻阿罗汉,大乘佛教显教不共认定为普贤菩萨,而密乘不共认定为秘密主金刚手菩萨。
    在缅甸的蒲甘有宏伟的阿难陀寺(AnandaPagoda)。

商那和修尊者(西天三祖)
    商那和修尊者,又称舍那婆斯,与末田底迦为阿难两大弟子。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三祖。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受阿难指派,往古印度中部地区弘扬佛教。据《景德传灯录》卷一、《付法藏因缘传》卷二等载,尊者系突罗国人,姓毗舍多,在胎六年而生。在阿难处受八万四千法藏,悉忆持之,又游化诸方,于摩突罗国曼陀山化二龙子,于彼处营建僧住处,至黑罽宾现龙奋迅定等五百三味,化度优波鞠多及其弟子,后飞腾虚空作十八变,而入涅盘。时为周宣王乙未年。又彼由前生愿力,于处母胎至入涅盘期间,常著商那衣,未尝脱却,因而得名。此盖基于梵语,音译商那、奢那、设若迦、奢搦迦、意译大麻;音译和修、意译为衣而来者。按巴利文大史浮陀、三菩伽、参复多、意译已生。尝与离婆多等共诣毗舍离城,阻跋耆比丘之倡十事非法。商那和修,又作舍那婆数、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奢搦迦、商诺迦缚娑。意译胎衣、自然衣、麻衣。

优波毱多尊者(西天四祖)
    五百罗汉第贰拾壹尊,优波毱多,又称作优婆毱多、忧波鞠多、忧波笈多、忧波崛多、邬波鞠多、优波鞠提、优波鞠、优波崛、略称崛多、意思是大护、小护。吒利国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年十七岁时,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而出家,事师三年,得尊者心印,号西天第四祖。商那和修尊者见佛门后继有人,便归隐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南象白山中。年仅二十岁的优波毱多作为佛门领袖,再也无人约束他,过多的顺境使他忘记了过去恩师的教导,心中的骄慢懈怠渐渐生起。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从定中得知此事,便以威神之力,来到优波毱多及其徒众面前,显现龙奋迅三昧,令他们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了无欲无碍的大圣人。
    优波毱多智慧高胜,作为付法藏第五祖,他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巨大,功德几乎与佛祖等齐,只是他的形象不如佛祖庄严,所以人们又称作无相好佛。优波毱多是秣菟罗商人的儿子,最早跟从的师傅是商那和修。开始的时候商那和修将他关在房间,不许出门。优波毱多不吃不喝,经过七天七夜的修行,终于泯灭了欲望和贪念,萌生出悲悯之心。在此基础上,师傅又为他讲解了各种佛经义理,并教给他一些修持的功法。他一一领悟在心,并凭借聪颖的天资,很快达到顿悟的境界,成为伟大的佛教传承者。优波毱多成为付法藏第五祖后,谨尊佛祖戒律,走遍全国各地向人们宣扬佛法。当时恰逢阿育王在位,阿育王认为佛教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对国家的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对佛门弟子非常敬重。他听到优波多的事迹后,大为仰慕,多次邀请优波毱多为自己面授佛理。阿育王曾委托优波毱多到华氏城参拜释迦摩尼的圣迹,有在优留曼萘山建起一座宏伟的寺院,用于佛教子弟修行。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当时的佛寺香火鼎盛,家家户户虔诚供佛,佛教在整个印度迅速传播开来。

提多迦尊者(西天五祖)
    五百罗汉第貮佰肆拾貮尊,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一说摩突罗国)人,其姓未详,初名为香众。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据《景德传灯录》等书载,尊者出生时,其父梦一金色太阳从屋顶穿出,照耀大地。依《阿育王传》卷六载,尊者从优波鞠多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初日即得须陀洹果,第一羯磨时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时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时证得阿罗汉果,后得优婆鞠多付法。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尊者具大神通、大威力,说法不倦,后行化至中印度,付法于弥遮迦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完偈语,他踊身上虚空,作十八变,人火光三味自焚其身,而入涅盘。弥遮迦和八千比丘悲感,乃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供奉之。提多迦,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译作有愧。

弥遮迦尊者(西天六祖)
    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八千仙人导首。多闻博达有大辩才。往见提迦多曰。我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教授仙法。师遇大善知识修习佛道。自此殊途已经六劫。彼仙记曰。汝后六劫当遇同学获证圣果。今日得遇非宿缘耶。提迦多。即为说法得证无漏。仙众不信。提迦多为现神变。众方信服俱得道果。提迦多。临欲入灭以法付嘱。而告之曰。佛以正法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汝宜当流布。弥遮迦受教宣流正法。于诸众生开涅盘道。化缘已毕遂入涅盘。众取舍利起塔供养(付法藏经)

婆须蜜尊者(西天七祖)
    七祖婆须蜜尊者(世友菩萨)(公元前一世纪),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与佛事。于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祖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即入慈心三昧。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作礼,而说偈言:“贤劫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宣佛地。”尊者从三昧起,示众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语已,还入三昧,示涅盘相。难提即于本座起七宝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七年辛未岁也。
    世友菩萨传说:公元一世纪时,有一个名叫贵霜的翕候(将军),建立贵霜王朝,控制了西北印度。其第三代迦腻色迦王,雄才大略,效法阿育王,大兴佛教,定都在健陀罗。王曾一日,请僧入宫供养,因而问道,时各部僧,说各不同。王甚怪异,乃请问胁尊者,谓诸部中,何部立说最善?尊者推崇有部,迦王遂发起结集有部三藏。他选择了林目幽邃的迦湿弥罗,作为结集地点,召集五百大阿罗汉,推世友为上首,详审三藏,裁正异说。初造十万颂,解释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次造十万颂,解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藏,即今《大毗婆沙论》是也。是为第四次结集。

佛陀难提尊者(西天八祖)
    五百罗汉第拾捌尊,八祖佛陀难提尊者。古印度迦摩罗国人,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中第八祖。尊者头有肉髻,辨材无碍,以慧解善说胜服当世。据《景德传灯录》等书载,七祖伐苏蜜多来该国说法,佛陀难提要求与他论义,伐苏蜜多说:”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佛陀难提听罢大为钦服,说:”我愿求道沾甘露味。“伐苏蜜多便将他剃度而授具足戒,付正法眼藏于他。佛陀难提受教出家后,率徒众四处弘传佛法。行至提伽国城毗舍罗家时,见屋舍上有白光上腾,知有圣人,求家主施舍侍者,家主遂舍令其子出家,是为伏陀蜜多。佛陀难提将法眼藏付嘱于伏陀蜜多,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陀蜜多则以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其时佛陀难提即现神变,然后恢复本样,俨然端坐,归于涅盘。涅盘后,众人塌造宝塔葬其全身。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弥遮迦以正法付尊者,令其流布胜甘露味,尊者转大法轮,摧伏魔怨,然后付法予佛陀蜜多。另据《宝林传》载,佛陀蜜多从尊者受法,尊者从婆须蜜受法,婆须蜜从弥遮迦受法。
    佛陀难提是古印度迦摩罗国人。他相貌奇异,头顶长着角状的肉髻。在谈经论道方面,他长于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几乎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后来,他被禅宗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组。佛陀难提最感兴趣的事就是与人辩论,所以他常常寻找这样的机会,好当众展示自己的口才。有一次,第七祖伐苏蜜多来到迦摩罗国讲法,他刚刚坐到讲坛上,佛陀难提就走上前,要求与他辩论佛经经义。伐苏蜜多微微一笑说:“佛法的精神不可以言说,能说出来的就不是佛法的精神,如果硬要勉强谈论,结果会偏离本意。”佛陀难提听后哑口无言,满肚子的词居然都用不上了。他这才明白,佛法深不可测,不是仅凭口才就可以获得的。他满面愧色,向伐苏蜜多俯身而拜,说:“弟子愿意追随大师,寻求佛法真谛。”伐苏蜜多接受了他的请求,将他收为弟子,并传授他很多精深的佛法理论。当佛陀难提有了很高的功德以后,他也像自己的师夫一样,开始带领徒众四处宣传佛法。有一次,他来到提迦国的一处村庄,看到一家住户的房顶上有白光升腾,他知道里面必有圣贤居住。于是他来到那户人家,向户主要求施舍一个人作他的侍从,户主答应了,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寺庙,这就是后来的佛陀蜜多尊者。在佛陀难提即将离开尘世时,他将佛陀蜜多招呼到跟前,吧自己最后的心得传授给他。在佛陀蜜多悉心领会之后,佛陀难提开口说了一句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佛陀蜜多按捺住心中的悲伤,也用一首偈赞颂师父:“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佛陀难提听过之后,欣慰地笑了。随后他闭目端坐,归于涅槃。佛陀难提涅槃后,他的弟子建起了一座宝塔,将他供养在里面。

佛陀蜜多尊者(西天九祖)
    九祖佛陀蜜多尊者,资料上载为付法藏第八祖或九祖,后世定为第九祖。又作伏驮蜜多、佛陀蜜多罗、佛陀蜜。意译觉亲。印度提伽国人,姓毗舍罗。师德厚而具大智慧,受佛陀难提(付法藏第八祖)付嘱,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摧灭异学。其时,国王崇信外道,轻毁佛法;师自持赤幡,行于王前,经历多时,王始召之,师至王所,求与外道对论,以无方论屈服对方;复与王论议,挫其邪心,令信正法;寻又教化尼乾子,令其弟子五百人归佛。后付法予胁比丘而示寂。又婆薮盘豆法师传载,佛陀蜜多罗为世亲之师。(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传法正宗记卷二、佛祖统纪卷五)

胁尊者(西天十祖)
    十祖胁尊者,由于昔业的缘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时须发已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愿说:‘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终不以厍贴席。’后历三年,尽偿所誓,时人尊之为厍比丘,或厍尊者。

富那夜舍尊者(西天十一祖)
    五百罗汉第肆拾玖尊,十一祖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其父宝身,虔诚崇奉佛教。受其影晌,他熟悉佛教理论及各种戒律。一日,佛教十祖胁尊者行化至华氏国,憩一树下,突然以手指地,告众弟子说:“此寺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地变金色,有长者子富那夜舍合掌立前说偈,说道:“我心非往尊者,我心非止尊者,我心不定,诸佛亦然。”尊者闻言大喜,当即度其出家。既具戒,以如来大法眼藏付之。说道:“佛祖如来的大法藏,今天我已传给你了,你要诚意爰护,勤奋修念,传给后人要慎重,传法毕,胁尊者化火自焚,富那夜奢成为佛教第十一世传人。之后,尊者将法藏传给马鸣尊者。
    富那夜舍出生在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信徒,家里设有神龛,香烛日夜燃烧供奉佛祖。富那夜舍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熟读经书,熟悉佛教理论及各种戒律。后来,他出家跟从佛教十祖胁尊者学习,因修持用功,悟性超凡,得到师父的赏识,成为十祖的衣钵传人。那为什么富那夜舍的塑像总是手托钵盂呢?原来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富那夜舍所属的富那族中有一个刻薄的女人叫富那奇,她因生得美貌嫁给了城里的一个糖商。印度是个盛产蔗糖的国家,所以城中有许多经营蔗糖的商人,而这个女人的丈夫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一个。有一天富那夜舍传教经过城里,因天气炎热十分干渴,富那夜舍来到铺子前,向商人讨要一钵蔗汁喝,商人爽快地答应了,随手将钵递给老婆,让他到房间去取。那妇人秉性吝啬,心肠恶毒,进到里面,没有去取蔗汁,却蹲下来,往钵里撒了一泡尿。然后端着钵子不慌不忙走出来,对富那夜舍说:“师傅快喝吧,这是刚刚榨出来的新鲜蔗汁。”富那夜舍接过来一看,心中早已明白,他甩手将钵盂扔了出去,转身离开了。不久,那个恶毒的婆娘就得了奇怪的病,她的脑袋越来越小,肚子却膨大如鼓,汤水不进,很快一命呜呼。死了之后,她又变成肮脏的饿鬼,见到便溺就喝。他不停地喝,弄得农民连肥田的粪尿都没有了,蔗田因此而歉收,农民和商人都叫苦不迭。万般无奈之下,人们只好来到寺庙,恳求富那夜舍为他们驱邪。他们许诺,如果富那夜舍消灭了邪祟,他们将每月向寺庙献纳蔗糖,并从此虔心供奉佛祖。富那夜舍尊者、见他们有悔悟之心,便答应了。他将那只钵盂托在手上,口中大声念诵咒语,眨眼间将那个饿鬼拘来,永远镇在钵盂之中。蔗田里的甘蔗有了肥料,又开始茂盛起来,从此华氏国的百姓更加敬奉佛教,再没有人胆敢取笑僧人了。

马鸣菩萨(西天十二祖)
    十二祖马鸣菩萨,中天竺国人,禅宗尊为天竺第十二祖,与迦腻色迦王同时代,约为西元一世纪的人。他是位佛教诗人和哲学家,《佛所行赞》是他最重要的梵文诗歌作品。他可以说是古典时期梵语文学的先驱,开优美文学的先河,在梵语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马鸣是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博学又善辩。曾与印度长老胁尊者对论,深受折服,于是皈投尊者座下,为其弟子。出家后的马鸣,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处弘法化众,极受国王器重。此外,他也感化了月氏国王迦腻色迦,带领臣民皈依向佛。
    一次,迦腻色迦王带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国,要求三亿金作为撤兵条件,并扬言如果没有钱,可以改用佛钵及马鸣相抵。果然,迦腻色迦王获得这两项稀世宝物,欢喜不已,但群臣却都表示不满,而议论纷纷。迦腻色迦王为了使大众能了解马鸣的辩才与智慧,更为引导大众体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门外道,礼请马鸣升座说法,会中同时有七匹已经饿了六天的马随众闻法。马鸣说法后,大众皆闻法悟道,连这些马都感动地嘶鸣,于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马鸣的高德懿行。由于群马受到感化的奇迹异象,因此世人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

迦毗摩罗尊者(西天十三祖)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为外道师有众三千。以神力求娆马鸣。鸣曰。汝之神力更能如何。摩罗曰。我化大海极为小事。鸣曰。汝能化性海否。问何谓性海。鸣曰。山河大地依之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摩罗闻之即能信入。与三千众同时悟道。受师付嘱宣布正法。于南天竺大兴饶益。造无我论足一百偈。此论至处魔外摧折。时西印度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师道德请入宫中供养。摩罗曰。佛戒沙门不得亲近王臣权势。太子曰。城北有一山窟可往居否。摩罗即往趣之。路见大蟒。为其说法授戒。其蟒即隐。及至石窟。有素服老人出迎谢曰。我昔为僧持戒好静。新学请益应答之际。多起嗔心故报为蟒。今居此已千载。适闻说法已得脱苦。故此拜谢(佛灭至此。方六百年。此蟒应是迦叶末法时为僧。故云千载)摩罗化缘已毕现通入灭。众取舍利起塔供养(付法藏经)

龙树菩萨(西天十四祖)(天台宗祖师)
    十四祖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北齐慧文(天台宗二祖)
    二祖北齐慧文,亦称慧闻;他的籍贯和生卒年月,传记不详。
    最早的记载来自唐代的记载:天台宗慧闻禅师年谱考
    (慧禅居士)
    天台九祖者,一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闻、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也。
    龙树生于印度,吾师慧闻依其中观论而证一心三观之妙旨,故奉其为第一祖。然亦有称吾师慧闻为天台初祖者,盖以龙树为印度人,未予计入耳。
    吾师慧闻禅师,又作慧文。北齐僧,渤海(山东)人,俗姓高。
    相传慧文是无师自悟的。他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体会到“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又因读《中论》四谛品,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联系构成了慧文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的思想的禅法。其后慧思传承了这法门而传给智顗。到了智顗它的内容更加以充实,从修观上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以为天台一宗的教观中心。慧文即是这方面奠定基石的人。

南岳慧思(天台宗三祖)
    三祖南岳慧思,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外出参访,寻问禅法,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
    中间曾往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他复将自己的领悟,请教于鉴、最诸禅师,得到他们的赞许,声誉远播。以后他游行各州,随从他学习禅法的徒众不断增加。为了给徒众讲习禅学,他着手从大小乘经论中采集有关法门,加以贯穿解说。三十四岁时(548)在兖州讲禅法,因徒众人品复杂,时生是非,遭遇邪师的猜忌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随地应请讲说大乘。在郢州又遭恶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众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梁代承圣二年(553),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四十四岁时(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了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他极重视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异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以后创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这时不避战乱,远来光州师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历时十四年,乃于陈代光大二年(568)带了徒众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陈地信众望风归附,陈主迎他到陈都建业,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他很感慨当时南地佛学界偏重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倾动一时。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极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

天台智顗(天台宗四祖)
    四祖天台智顗(538—597),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
    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
    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569),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章安灌顶(天台宗五祖)
    五祖章安灌顶(561~632),中国隋、唐时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故又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号。7岁从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录整理成书。智顗思想,多经他传播才得以流传。著述有《涅盘玄义》、《涅盘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智者大师别传》。弟子有智威等。
    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西元六一四年),着《涅盘玄义》、《涅盘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
    灌顶在智者生前的史事是比较清楚的,僧传记载虽有颠倒错乱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明白的,但对于其在智者身后即其后期的经历则错误较多,以致传讹后世。
    据《玄义》,灌顶于智者卒后本欲隐身潜修,"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世",然而由于继智者纲维天台僧众的大师兄智越的派遣,也为了天台一派的利益,他不得不多次充任僧使,担负起沟通天台一众与隋王朝特别是杨广之间的联系的重任。

法华智威(天台宗六祖)
    六祖法华智威,唐代僧,天台宗第六祖智威。处州缙云(位于浙江)人,俗姓蒋,母朱氏。家世业儒。年十八。为本郡堂长(郡学之职)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谓之曰。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流俗之僧。盖前身为徐陵。听智者讲经。深有诣入。对智者亲立此愿。师闻愿已不复还家。即往国清投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上元元年(674),入苍岭普通山,以其地狭,更赴轩辕炼丹山,披荆斩棘,名其地为法华。即而学徒来集,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达七百余人。尊者天性多才,富辞藻,制姚岩寺碑、头陀寺碑。永隆元年(680)示寂,寿不详。世称法华尊者。

天宫慧威(天台宗七祖)
    七祖天宫慧威。姓刘氏。婺州东阳人。总角之岁深厌劳生。遂入空门祝发受具。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刻志禅法。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遂以小威师称之。后归止东阳。深居山谷罕交人事。自法华入灭之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唯左溪耳。师于高宗朝。与法华同封朝散大夫四大师。吴越王。请谥全真尊者。
    于开元元年,七祖天宫尊者慧威示寂,世寿八十。

左溪玄朗(天台宗八祖)
    八祖左溪玄朗(673-754年)为天台宗第八祖,他三学兼通,解行相应,宴坐左溪,名重天下,是故求学者无远弗届,拥室填门,使沉寂多时的天台教门转而鼎盛,也为后来的湛然“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他在天台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治史者言之寥寥,此与其实际贡献并不相应。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是天台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门下人才辈出,影响很大,使天台宗从沉寂多年转向复兴。可以说,他与弟子湛然等共同缔造了天台宗的中兴大业。

荆溪湛然(天台宗九祖)
    九祖荆溪湛然(公元711-782年),唐代天台宗的高僧,天台宗九祖。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市)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于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并授以《摩诃止观》等书,于是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的大旨,其后十余年间专究此学。到天宝七年(748),三十八岁,才在宜兴君山乡的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的开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又在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过了六年(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圆寂,于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抗他家,于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前后征召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当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的更多。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817)于《法华》、《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尽写此宗的教籍以归,开立日本的天台宗。贤首宗的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疏。又有翰林学士梁肃,也曾从湛然学教观,深得心要,尝以《摩诃止观》文义弘博,删定为六卷,又述《止观统例》一卷等。其说出入儒释,和宋代理学极有关系。此外从湛然受学的人士,有李华等数十人。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  
·天台宗 简介
  热点内容  
·天台宗 简介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引擎收录 | 站点地图 | RSS订阅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12-2015  佛法传播  版权所有  WWW.www.meijinyc.com 正法久住 佛日增辉 ICP备案号:浙ICP备12010607号-1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杭州市天目山西路(上和路口)金成古街  电话:0571-88691727  邮编: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