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传播--57365-08-9-走进佛学宝库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首页        梵音研究        经典下载        每日静思语        弘法照片
  当前位置: 主页 > 佛教艺术 > 书画 > 正文  

敦煌壁画经变图中的乐舞空间

时间:2012-06-05 20:37来源: -责任编辑: 圣洲点击:
字体:最大 最小 颜色: 绿

     
       作者:李建隆
   “敦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代名词,是中国人的骄傲。宗教信仰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在生活中需要有所依托。会随着人类的生活轨迹而产生不同的形式。就像是威戲劇的基本元素一檬,没有觀眾戲劇剧本身就不足以成立。《维摩诘经》里说到“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宗教也是,没有群罘信仰,宗教的存在就没有意羲。为了吸引人群,所以宗教会迎合当时人们的风俗民情,而举行一些吸引人的活动,并达到宣教的目的。敦煌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自然需求下所产生的,它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宣传的内容当然是佛教的义理,但是所使用的媒材便是当时人民理解并且接受的事物。佛教传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够包容当地的文化,进而渗进当地人的血液当中成为当地的文化。苏轼《柳宗元六祖碑题记》中说到:“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远。”佛光教科书中也提到:“佛陀是觀機逗教的,方便顺應眾生的根樵,而尊入正蠬觉。遣是说明了随著世事的罡燮,会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不同的发展。因此,佛陀的说法制戒等因缘,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拘泥固闭,也不专重某一种修證、理論、戒法……。”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可以在离开印度来到中国之后,逐渐在中国发展,最后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佛教的世界中心。
  敦煌莫高窟自公元366开凿以来,已有1600余年历史,延续时间相当长。初期的石窟,是供僧人观像修禅之用,因此多为小型洞窟,简单素樸。其後发展为具有供人礼拜之用的殿堂窟,由佃人修行的埸所,擴展到供信眾礼佛参拜,甚至举行大型法事的埸所。石窟室的规模大了,墙面也增多了,所以需要壁画来作装饰,此外,还可以作为宣扬佛陀教法、显扬佛陀圣德并且熏陶信众增加修道因缘的作用。
  整个敦煌壁画的题材相当的丰富,大致上可以分为七个类型:尊像画、故事画、神怪画、经变画、圣迹画、装饰画、肖像画。其中经变画是在敦煌壁画中占最主要部分,入画也最多。所谓的经变图,是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经图画,经是佛经,变是“变相”或“变现”,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
  敦煌壁画中有乐舞活动出现的场面,我们称之为乐舞壁画,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多出现在经变图当中,经变图是经变说法图的简称,通常是描绘佛陀在佛国极乐世界说法的情景,一般会有盛大的乐舞场面,这样的乐舞场面一方面是通过歌舞升平的场面,来表现净土世界的极乐景象,表达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展示礼佛、娱佛、供养佛的情景。隋唐时的乐舞以宫廷乐舞发展的最为完善,这是当时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到的最好的一种乐舞呈现,所以在经变图中出现的乐舞场面,便以盛大的宫廷乐舞为蓝图刻画出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
  经变图中的乐舞场面,虽然描绘的是佛国世界,但事实上也是对现实世界乐舞活动的反映。一方面,天宫乐舞是对皇家宫廷乐舞场面的描绘;另一方面,是对佛教寺院歌舞活动的真实呈现。唐代宫廷樂舞相当典盛,其中一佃原因,就是酒宴樂舞的流行,皇室贵族的宴集,德是会有歌舞相伴。从《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北魏时期的奉佛和佛教信仰状况,以及寺院里的活动。敦煌壁画中的经变说法图,其画幅大小都各有不同,因此在构图上礼佛乐队的规模、阵容也不相同。这种乐队通常都画在整个图的中心线下方,经营布局极具匠心。虽然每幅经变图都有创造性的构图,但是也逐渐形成一种模式,成为固定的舞台构图。这种固定式的舞台构图,大致上都是全图的下部会有一个平台,中间为舞伎的表演空间,两侧便是礼佛乐队所用的舞台。因为规模的不同,也有以佛陀及菩萨、天人,所谓的说法者与听法众为主的主台,在主台的前方以及左右会发展出附合,其上有乐队以及舞蹈乐伎,中间以桥作为连接。
  我们从日本舞乐的舞台可以看出他象是敦煌壁画经变图中乐舞表演舞台的一个基础单位。它是一种类似熊罴案的台子,在有庙会祭典或重要节庆时临时搭建在寺庙或神社前,进行雅乐的演出。根据日本的演剧百科大事典中记载:舞乐的高舞台,台高约4尺,台面是4间见方(1间=6尺),舞台上有一块3间见方厚5寸的舞处(表演区),前后的中央部位设有宽1间、3阶的上下场阶梯,四周有涂红漆的栏杆,栏杆上装饰着金色的拟宝珠头和金属饰具。经变图中有多重微妙的观演关系,因为是说法图,主要是佛陀在讲经说法,所以主角是佛陀,而围绕在佛陀身边的菩萨、天众、人众应该都属于听法众,但是画面中希望传达一种,众人闻法之“皆大欢喜”感受,所以闻法众便以音乐舞蹈的方式,供养佛陀、称赞如来。钱绍武先生说:全世界的雕塑都是要放在大庭广众之间,来展示这个雕塑的作用和力量。只有中国,把他放在最黑暗的洞里头,谁也看不见,漆黑,但是照样引人,那种吸引人的力量一点也不比他在通衢大道理头差。这种运用黑暗,本身成为优点,成为一个神秘感的加强,成为一种非要吸引人们去理解。我们试着想像当时的人们,靠着烛火油灯,站立在壁画前观看壁画时,壁画中的舞蹈人物,会因为烛火的晃动而产生一种像是在舞动着身体的韵律感,再加上石窟室中僧人的梵呗及法器声在洞窟室中回响,敦煌壁画中的乐舞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似乎会有一种如临乐舞演出现场的逼真感,人们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得到了一种救恕。
                                                                                                                                                                                                                                                                 出自: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 2010年2期
 

------分隔线----------------------------
  推荐内容  
·敦煌壁画经变图中的乐舞空间
  热点内容  
·中国书法家余好建沐手恭书天台山慈恩寺《白玉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开幕展 --「缘生意转:佛教
·佛教对中国书法之影响
·佛教绘画的起源
·敦煌壁画经变图中的乐舞空间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引擎收录 | 站点地图 | RSS订阅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12-2015  佛法传播  版权所有  WWW.www.meijinyc.com 正法久住 佛日增辉 ICP备案号:浙ICP备12010607号-1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杭州市天目山西路(上和路口)金成古街  电话:0571-88691727  邮编:311121